携手打造万亿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厦门市电子信息产业商会第五届换届大会暨
第五届第一次会员大会召开
会上,厦门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建明,代表厦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莅临厦门市电子信息产业商会第五届第一次会员大会现场并致辞。李副局长强调,“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历届厦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厦门电子信息产业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集约发展、质量效益并重的发展之路,产业发展要素不断集聚,创新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李副局长指出“当前,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形势良好,但也还有短板和不足,特别是与起步基本相同的深圳相比,差距还非常大,还没有一家千亿级的企业,产业配套体系还不完善,离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目标还有很大距离,打造体量更大、竞争力更强的电子信息产业还需要我们大家持续不断的努力和付出,需要电子商会的全体同仁携手奋进,大手拉小手、小手牵大手,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夯实创新创造基础,不断营造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
(厦门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建明,代表厦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莅临厦门市电子信息产业商会第五届第一次会员大会现场并致辞)
会议选举产生了厦门市电子信息产业商会第五届理事会及理事会领导班子,厦门弘信电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强当选新一届会长。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科华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厦门乾照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倍杰特科技有限公司、厦门实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厦门海普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当选商会副会长。会议一致推选商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郭满金担任商会“终身名誉会长”,选举厦门天马显示科技有限公司为商会“荣誉会长单位”。
(新当选厦门电子信息产业商会会长、厦门弘信电子科技集团董事长李强。)
(新当选厦门电子信息产业商会副会长单位共6家。)
为服务会员,引领创新,充分发挥专家智库作用,会议上研究并决定成立厦门市电子信息产业商会专家委员会,同时聘请厦门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袁飞教授、赵彩丹副教授,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客座教授、厦门ABB智能科技顾问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周大林,为厦门市电子信息产业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会议选举陈星为商会秘书长兼法人代表。
(李强会长为厦门市电子信息产业商会专家委员会专家授牌)
(厦门市工信局电子信息处处长李旺生为厦门市电子信息产业商会秘书长兼法人代表陈星授牌。)
会上,厦门市电子信息产业商会先后和厦门航天信息有限公司、农业银行厦门市分行进行合作签约。
参加本次换届活动,还有厦门市工信局一级调研员陈志萍,厦门市工信局电子信息处处长李旺生,厦门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局沈金华科长,等共有来自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届的领导企业、和企业家与嘉宾朋友们共100余人参加会议。
本次活动的主要亮点:
一是落实企业家大会精神,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当下,更要加强内功,抱团发展,与国家同频共振!”厦门市电子信息产业商会新“当家人”李强向业内“朋友圈”诚恳呼吁,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上下游企业要团结一致,坚定发展信心,推动厦门电子信息产业逆势增投。
二、合力共促产业升级,着力培育核心竞争力。电子信息产业包含多个细分领域,产业链条长,产业分工细,当下应紧跟节奏,坚定信心,抱团取暖。更要充分认识到电子信息产业的广阔前景,在大环境低迷时进行低成本布局,提前储备产能,要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注重提质增效,要加大与国际竞争、国家安全高度相关的各种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着力培育核心竞争力。从加工制造型向研发驱动型加速跃升,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厦门电子信息企业的唯一出路。为此,商会下一步将通过推进DCMM—注册数据管理师(CDP》贯标工作,着力提升产业供给能力和行业赋能效应,统筹发展和安全,培育自主可控和开放合作的产业生态,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为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深化化产业间协调,释放耦合发展效应。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厦门正在加快技术创新链、产业配套链、要素供应链、产品价值链“四链”融合,积极打造“芯-屏-端-软-智-网”为一体的产业生态圈,重点推动新型显示、智能终端、集成电路、软件信息等四大领域再上新台阶,贯彻落实为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加快促进产业链协同协作,优化产业布局,深化分工合作,通过“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壮大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正是厦门电子信息产业商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丰富服务新内涵,拓展服务新领域,创新服务新方式,强化服务新功能,提升服务能力水平,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
四是深化企业间协调,打造链群发展共同体。商会团结集聚了一大批像弘信电子、宏发电声、天马显示等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链主”企业。本次换届大会,有助于进一步加快培育“链主”企业,贯通重点领域产业链供应链工程,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与贯通发展。引导基础部件、基础材料、基础装备、基础软件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突破基础领域短板弱项,夯实产业链供应链基础。发挥平台型企业的要素聚合、资源交换和优化配置作用,提高产业链上下游、前后侧、内外围的协调发展水平,构建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